2022年的一个科考日里,贵州师范大学的考察队与相关科研人员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调查。沿着一条小溪的石上,他们发现一簇浅褐色的丛生体,看起来像鹿角般分叉,初看还以为是未被发现的水生植物。经过取样查看,研究人员很快确认这并非植物,而是一种淡水海绵,这是在习水自然保护区的首次发现。
淡水海绵属于海绵动物门中的针海绵类群,全球大约只有二十种左右的记录,然而这一数字其实相当保守,因为淡水海绵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覆蓋各大洲的淡水系统。关于此次发现的具体种名,团队没有透露;对海绵的识别确实不易,它们的体结构简单,往往附着在苔藓上,甚至没有器官系统和明显的组织分化。
展开剩余67%看起来简单的结构为何会让人怀疑它其实是动物而非植物?更让人惊异的是,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六亿年前的多细胞生物。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这段历史与科学发现。
早期的自然学家曾普遍把海绵归类为植物,因为它们没有真正的器官、无法运动,形态还常呈现像树枝一样的支撑结构,这些外观更像植物的特征,难以与动物划清界线。
到了十八世纪,科学家逐渐注意到海绵身上具备动物的特征,包括中央空腔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水流模式。尽管如此,海绵在动物王国中的位置一度显得格外特殊,但分子层面的研究已揭示它们与其他更复杂的动物其实源自同一个共同祖先,也就是说与人类等脊椎动物有着远远的亲缘关系。
海绵的生物学特征也常被用来区分它们与植物的差异。例如,它们的体架以胶原蛋白组成,和人体肌腱、皮肤中的蛋白质有着相似之处。海绵体内的分化细胞让它们与原生生物群落中的多细胞体区别开来——后者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更不形成组织结构。海绵的体壁通常很薄,通过腔道让水流穿行,借此摄取水中的营养和氧气并排出废物,因此它们并不需要复杂的器官系统来维系生存。
科普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海绵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之一。尽管外形看来简单,它们的细胞之间会相互粘附、进行信号交流、彼此依赖并承担不同的生物学职能。学者们推测海绵至少在六亿年前就已经出现。
用简单的排除法也能将海绵从植物中辨识出来。人们对它是否属于动物的怀疑,往往来自于它们成体时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几乎不具备自行移动的能力,这让人联想到植物的生长特征。然而,许多无柄的无脊椎动物同样是固定生存的,如水螅、珊瑚、贻贝、牡蛎、海百合、藤壶以及被囊类动物等。因此,是否能够移动并不是判断动物与植物的唯一标准。
这次在习水的发现提醒我们,自然界的奥妙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形态之中。海绵的存在不仅为理解动物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促使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愿每一次探究都带来新的认识,愿我们以科学之光照亮未知,以守护自然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探索与发现。愿你我都保持好奇心,与自然同行,培育希望与信心,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发布于:山西省嘉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