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自新华社,图片同样来自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其实并不存在所说的鹿马混淆,马鹿是真实存在的物种。它隶属于鹿科鹿属,之所以被称作马鹿,是因为身形挺拔、毛色多为褐色,毛并不特别厚,能清晰地看出肌肉线条;而且体型仅次于驼鹿,在大型鹿中有些许像马的气质和轮廓。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西藏山南市桑日县拍摄到一小群西藏马鹿在冬日里外出觅食的场景。灰色的背景下,马鹿冬季限定的灰褐毛色显得格外醒目,两种相近色调的搭配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油画质感,画面颇有艺术之韵。
从照片中看,雄性西藏马鹿具有角,通常为六叉,有些个体也可能达到八叉。就这组画面而言,似乎只有一头成年雄鹿出现在现场,当然我只能据图推断,西藏马鹿的群体并非只有单一成年雄鹿,群体结构通常较为松散。
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物种。西藏马鹿是我国西藏的特有物种,最初在锡金被发现,因此也被称作锡金红鹿。它属于大型鹿类,体重可约一百公斤,肩高约一米二;偏好生活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高山灌丛与高寒草甸,以高寒区的植物为食。它们是群居动物,往往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区域内成群行动并相互照应,具备迁徙性,春夏秋在山地活动,冬季则转移到较低处的山地越冬。
展开剩余60%就生活习性而言,西藏马鹿并非罕见物种,但它们的繁殖策略却颇具巧思。夏季进入脱毛期,蚊蝇较多,它们会选择在较高海拔地区活动以避开叮咬。到了九到十月的交配期,雄性会采取“作妖”策略,在2至3天内阻挠雌鹿饮水,待雌性干渴到只顾眼前时,雄性才放行让雌性下山喝水并完成交配;若雌性怀孕,妊期约八个月,产下一胎。生存与繁衍始终是动物的根本目的,这种看似卑巧的繁殖策略,其实是持续进化的结果。
约150年前,科学界首次正式确认西藏马鹿的存在,它们的分布被认定限于西藏高原。由于栖息环境狭窄且适应性一般,再加上当时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猎压力,西藏马鹿的数量曾迅速下降,甚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普遍认为濒临灭绝。九十年代初,国内科学家对历史记载的分布区域——山南的桑日、错那、洛扎、隆子等地进行了实地勘察,确认西藏马鹿仍然存在,数量约为一千五百只。为保护这一珍贵物种,1993年我国设立了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十二万公顷,使西藏马鹿获得了重要的生境保护与繁衍机会。根据2015年的统计,西藏马鹿的数量已增至八千余只,较危机时显著回升,实现了四倍多的增长。
结语:西藏马鹿的复苏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持续保护应并肩推进,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濒危物种才有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愿高原的每一个生命都被珍视与守护,愿生态和谐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愿每个人都心怀希望,携手前行,迎接更加光明的明天。
发布于:山西省嘉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